學生反彈、教師抱怨、家長疑慮:教育部禁手機,這步走得對嗎?

為了因應學生沉迷手機、上課分心等問題,教育部宣布將於2025年9月新學期起,高中以下學校原則實施「手機集中管理」,也就是學生進校園後手機需統一收取保管。這項政策一出,引起社會各界激烈討論,特別是學生與第一線教師的強烈反應,更暴露出政策設計與實務操作之間的落差。

全面禁手機,教育部這部真的走對了嗎?

 

手機管理:國中小集中保管、高中彈性處理

教育部先前公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確立校園手機管理的新方向。此次草案最大的亮點在於採取分齡、分階段管理,根據學生年齡與自律能力劃分不同處理原則,期望兼顧學習秩序與學生權益。

國小手機管理規範:法定代理人須同意,手機需集中保管

針對國小學生,草案明訂因學生尚未成年,學校需實施「集中保管」的管理方式,並由班級或學校統一保管手機與行動載具。攜帶手機需經法定代理人(家長)事先同意,且使用範圍僅限於特定學習活動或個人緊急需求。上課期間原則上應關機,或切換為飛航模式,以維護教學秩序。

 

國中手機管理規範:統一規範下的集中管理,校務會議審議通過

國中學生同樣屬於未成年,因此管理方式與國小一致,採取集中保管為原則。但在執行層面,各校需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具體做法,可由學校或各班統一執行。教育部強調,上課時間除非有學習或特殊用途,皆應避免手機使用,以確保課堂學習品質。

 

高中手機管理規範:親師生共同議定,彈性開放使用時段

相較於國中小,高中階段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管理能力,草案設計也保留較大彈性。各校需邀集教師、學生與家長代表,共同議定手機管理機制,並在校內公告具體規範,如可使用手機的時段與場合。不過教育部也提醒,雖保有討論空間,但同一所學校內應統一規範,不得出現班級間落差,以免引發不公平爭議。

 

學生:我們不是小學生,高中生需要彈性與信任

面對即將上路的手機集中管理政策,學生的焦慮與不安悄然蔓延。對他們而言,手機早已不只是娛樂工具,而是課業輔助、資訊連結、甚至是與同儕互動的重要媒介。當政策以「統一管理」為名劃下界線,學生的反對不光僅因為不滿,他們期待的,是能參與討論、被視為有能力自律的學習主體。

高中學生普遍反對「一體適用」的政策

根據學生團體EdYouth的調查,高達九成高中生反對手機集中管理。許多學生指出,自己在高中的自制力與資訊判斷能力已大幅提升,不應該被視為與國中小學生相同。尤其在大考壓力之下,使用手機查詢資料、複習考題、甚至進行團體討論,都是他們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雙機制」反映學生的不信任感

有學生透露,許多同學早已習慣準備兩支手機:一支交給老師保管,一支真正使用。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其實正說明學生對管理方式的不信任感與反抗心理。禁止使用手機是否真能達到教育目的,值得進一步思考。

 

教師:政策模糊、責任下放,第一線壓力誰來扛?

學生不是唯一對手機禁令有疑慮的群體,第一線教師同樣面臨沉重壓力。從政策執行的責任歸屬,到教學現場的實際需求,手機管理牽動的不只是紀律問題,更是教學方式與教育現場運作的根本挑戰。

教師需在教學與管理中疲於奔命

許多教師對教育部的態度感到無奈,批評其「鬆散應對、責任下放」,使得政策的執行最終全落在導師與科任老師肩上。有教師指出,政策雖然看似統一管理,但實務上彈性極大,執行起來反而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衝突。

 

教師也有科技教學的需求

在教學現場,許多教師早已將數位工具融入課程,如拍照記錄實驗過程、即時查詢資料等。強制收手機,無形中也限制了教學的多元與創新。當數位學習成為趨勢,卻反向禁止工具的使用,是否走回頭路?

 

家長:支持管理,但要有配套與彈性

而在這場手機禁令的爭論中,家長的立場顯得特別微妙。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遠離手機干擾,能更專注於學習,另一方面也擔憂政策過於僵化,反而傷害到孩子的安全與學習權益。平衡管理與彈性,成了家長最關心的核心問題。

多數家長認同適度管控,但擔心「一刀切」

許多家長認為手機確實影響孩子學習與睡眠,贊同學校實施適度管控。但同時也擔心過度嚴格會引起孩子反彈、甚至衍生其他問題。例如,學生若在校園突發狀況無法聯絡家長、或因學習需求無法即時使用手機,反而造成不便與風險。

 

避免數位落差,需對特教與弱勢生有補助

國教行動聯盟指出,政策在推動過程中,也應考量弱勢與特教學生的使用需求與補助資源,避免因過度集中管理而造成數位學習機會的剝奪。

 

國際做法參考:禁手機真的是教育趨勢?

針對各界反彈聲浪,教育部指出,台灣此次新政策其實是與多國趨勢接軌,舉例來說,法國自2018年起即立法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紐西蘭、澳洲、美國多州也陸續推動類似規範。

然而,這些國家多半具備明確的法律依據、完善的家長溝通機制與教師培訓配套,確保政策落地時能兼顧教育現場的需求與彈性。反觀台灣,教育部雖有統一原則,卻未同步提出具體執行細則與資源支援,對第一線學校與教師形成實質壓力,也使政策容易流於形式,難以真正落實。在強調「與國際接軌」的同時,若缺乏本土化配套與全盤規劃,恐怕只會陷入「有趨勢、無對策」的尷尬處境。

 

禁手機=學習進步?數據背後的真相值得檢視

在手機禁令的爭議背後,許多支持者訴諸科學研究,希望以「減少干擾、提升成績」作為正當性依據。然而,學習成效的提升從來不是單靠一項政策就能實現的結果。當教育現場日益複雜,真正的關鍵,或許不在於「要不要禁」,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學生、老師與家長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與責任。

科學研究支持減少干擾,但非萬靈丹

儘管多項研究指出,減少手機干擾有助於提升注意力與學習成效,但這不代表全面禁止手機就能有效提升成績。真正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擁有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是否能引導正確使用、家長是否參與學習歷程。光靠名面上的禁止,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

 

根本在於教育方法與親師合作

當代教育已朝向跨領域、探究式、科技導向的學習模式發展,手機與數位工具不應被視為「敵人」,而應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政策若無法同步提升教育現場的數位素養與教學創新能力,禁手機終將淪為治標不治本的表面功夫。

 

回歸教育初心,手機禁令應與教學創新同行

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初衷是讓學習回歸純粹。但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若忽略學生年齡差異、缺乏彈性與配套,只會讓現場師生疲於奔命,學生更產生對立心態。真正的解方,應是建立良好溝通與信任機制,培養學生的數位素養與自我管理能力,讓手機成為學習的助手,而非干擾的元凶。

教育的成效,從不是單靠一紙禁令或收走手機就能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