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壓力、師長不當對待、行政派系:學校內階級文化成為壓迫?

校園,應當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互動與建立價值觀的重要場所。但在現實中,卻常常被各種不同形式的不平等對待所侵蝕。學生之間的衝突、師長權力上的失衡,甚至深植於學校制度與文化上的結構性壓力,都可能成為一種隱形卻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同儕互動、師長權威,到校長與行政派系的階級權力不對等,甚至還有學長姐制度引發的爭議,校園裡的權力關係往往比課本上看到的更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成長。

而理解這些問題,是我們正視「校園壓力來源」不可或缺的一步。

 

校園中常見的不平等互動

校園中的衝突或不當互動並非單一形式,會隨著人際關係與權力結構的差異而多樣化呈現。除了最常見的同儕壓力之外,師長的權威濫用、學校行政的制度化壓迫,以及學長姐制度的傳統文化,也都可能成為霸凌問題的惡性溫床。以下將從幾個層面來探討校園裡常見的型態。

同儕壓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暴力

同儕間的不當對待,是學生最常面對的壓力來源。它可能是公開且直接的肢體衝突、嘲笑或辱罵,也可能是較隱晦的社交孤立或網路攻擊。像是排擠特定同學、在群組裡散播惡意留言、對某些人冷漠忽視......等,雖然沒有明顯的「傷痕」,也可能造成被霸凌者深刻的心理創傷。

在近期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的國北教大體育系事件中,學長姐透過群組嚴格規範新生行為,要求學弟妹回覆訊息,甚至連使用錯誤的表情符號都會被質疑或公開指責。這樣的氛圍讓新生陷入高度焦慮與恐懼。表面上這是「紀律訓練」,實際上卻是一種權力凌駕的衝突。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學生可能出現憂鬱、失眠、自尊受損,甚至對學習與人際關係失去信心。

 

師長的不當對待:教育者角色的錯位

除了同學之間,師長的角色有時也可能因為權力不對等而成為壓力來源。這種不當對待包括公開羞辱、情緒化處罰、對特定學生長期貶低,甚至透過成績或資源分配展現偏心。對學生來說,來自師長的壓力往往更難反抗,因為教育者被賦予權威,學生往往不知該從何求助,甚至擔心挑戰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更令人擔憂的是,教師之間也可能存在職場衝突。嘉義大學附小就曾出現「四打一」事件,四名老師集體針對另一名教師,最後經校方調查被認定為不當對待並送交考核會。這顯示在教育環境中,不僅學生會受到壓力,教師自身也可能陷入權力爭議,甚至被同儕利用職場優勢打壓。當師長間彼此角力,學生便更難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健康的教育氛圍。

問題在於,許多學校傾向淡化或掩蓋這類事件,因為一旦曝光,學校的形象與聲譽就會受到衝擊。這種處理方式只會讓受害者陷入更孤立的境地,甚至助長負面文化持續存在。

 

學校教職員的階級壓迫:制度化的問題

除了學生與師長的互動,學校內部的行政制度也可能演變成階級化的衝突。當校長或行政派系濫用制度權力,就會出現所謂的「制度化壓力」。

琉球國中曾爆發校長疑似利用「校事會議」整肅異己的案例。這場本應公開討論學校事務的會議,卻成為打壓不同意見教師的工具。教師工會批評,這種做法不只是權力濫用,更是一種制度上的不公。對學生而言,這種自上而下的衝突氛圍會滲透到整個校園文化,讓學習環境失去應有的安全感。

當行政派系在學校形成,教師間的矛盾與對立往往會間接影響學生。教師間的不信任與壓力,可能轉化為嚴苛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其中無形承受了額外的精神負擔。要避免這種情況,唯有推動制度透明化、建立獨立的調查機制,才能防止校園內部的權力不當運作。

 

學長姐制度:傳承與衝突之間的界線

學長姐制度是台灣校園文化中的特色,尤其在體育相關學系、社團與軍訓單位中最為普遍。原本的用意在於透過學長姐的帶領,讓學弟妹更好銜接,學習紀律與團隊合作,甚至在生活上得到照顧。然而,這套制度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淪為壓力的來源。

國北教大體育系的案例就是鮮明例子。新生被迫遵守一套由學長姐制定的規範,任何違反或「不合群」的行為,都可能招致群體壓力與指責。當紀律與規範被過度放大,傳承便失去了教育意義,變成了對弱勢者的衝突。更嚴重的是,當師長未能及時介入,甚至助長這種氛圍,學長姐制度就徹底變質,與「照顧後進」的初衷背道而馳。

這引發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學長姐制度是否本質上就是權力不對等?答案或許不在於制度本身,而在於執行者的態度與界線。只要缺乏監督與自省,制度就可能被權力者利用,成為正當化壓力的藉口。

 

霸凌影響──不只是個人的傷痕

這些不平等的互動帶來的傷害,不僅影響受對待者的心理健康,也會對校園與整個社會產生長遠代價。學生在壓力環境下容易出現憂鬱、焦慮、自傷傾向,甚至對未來的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產生扭曲。而教師在制度衝突下失去專業自主性,教學品質下降,整個校園氛圍陷入惡性循環。

更廣泛來看,曾在校園承受不當對待的人,在進入職場後更容易缺乏自信,或重演權力失衡的循環,造成社會層面的惡性發展。這些現象不只是教育現場的問題,它最終會轉化成社會成本,由每個人共同承擔。

 

多重策略──預防與因應不合理對待

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家庭、師長到制度全面著手。家長需要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讓孩子敢於傾訴。師長必須意識到自身的權力影響,避免因情緒或偏見而誤用權力。學校則需要建立透明且獨立的調查機制,對爭議事件進行公正處理。

同時,校園文化中經常被強調的「尊重」也需要重新被理解。尊重老師、尊重學長姐、尊重同儕,本來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它能幫助學生學習禮貌、感謝前人的付出,並維繫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如果尊重被過度放大、成為鞏固權威的藉口,就可能演變成衝突與不合理要求。相反地,若完全缺乏尊重,則會破壞正常的互動基礎,讓師生與同儕關係失去平衡。唯有在尊重與自主之間取得健康的界線,校園的壓力環境才有可能真正改善。

 

校園,應該是尊重與成長的地方

同儕壓力、師長不當對待、行政派系的制度衝突,以及學長姐制度的爭議,都揭示了校園裡無處不在的權力失衡。當教育的初衷被權力關係取代,校園就失去了安全與溫暖。要改變這種現象,需要家長、師長、學校與全體社會的共同努力,讓教育重新回歸它最核心的價值:尊重、同理心與自由發展。

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校園也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