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普發現金1萬元今(11/5)起開放線上登記,最快11/11起入帳,ATM與郵局領現則將於11/17與11/24分階段上線。財政部公告前五日採身分證尾數分流登記,以分散流量。
領取資格比照去年機制,除我國國民外,具永久居留許可之外籍人士亦可領取。未成年領取方式依年齡分流:未滿7歲由家長或監護人代領;7至12歲可由父母代領或以孩子本人帳戶收款;13歲以上可自行登記、以本人帳戶或ATM提領,亦可本人或委託他人持證到郵局辦理。
規則解答了「能不能自己領」,但更值得家長思考的是「該不該讓孩子自己領」。教育專家指出,這次普發可成為家庭金錢素養與數位安全教育的實踐場,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會管理與選擇。
首先,家長應先講清「事實與風險」:僅限官方網站登記(10000.gov.tw與財政部公告),輸入身分證、健保卡號與帳號即可;任何簡訊連結、ATM「解除設定」皆為詐騙。其次,登記不需搶快,預登記至11/9,之後全面開放入帳與提領,安全優先。
教育建議方面,專家提出三階段操作方式:
國小階段(7–12歲)可讓孩子參與分配討論,將1萬元分成「零用」「儲蓄」「公益」三袋,學習比例與延遲滿足;國中階段(13–15歲)鼓勵孩子自行領取,但須事前簽「預算同意表」,練習記帳與預算規劃;高中階段(16–18歲)則引導孩子建立半自主理財觀,可將補助分配為儲蓄、學習投資與自由運用,並討論複利、風險與理財責任。
此外,家長可藉這次普發帶孩子完成「四項素養任務」:
一是資訊素養——只信官方資訊、不點陌生連結;
二是數位金融素養——核對帳號與批號、警覺詐騙;
三是金錢價值觀——建立「冷卻期」習慣,延後消費決策;
四是社會參與——鼓勵孩子拿出部分金額捐款,理解金錢與責任。
常見情境中,孩子若堅持「這是政府給我的錢,我要自己花」,家長可引導其列出「三個想買的理由」與「三個可能後悔的理由」,翌日再共同檢視;若孩子急著登記,家長可提醒「分流制度讓大家都領得到」,安全比速度更重要;面對可疑連結,則應教育孩子「查證銀行官網再行動」。
教育心理師指出,這筆1萬元若運用得當,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理財,更能促進親子對話與責任意識。從制度面看,政府已明確規範資格與程序;從家庭面看,這是難得的共學機會。當家長把1萬元變成「資訊安全+金錢教育+家庭溝通」教材,孩子獲得的,不只是金錢,而是一堂關於選擇與成長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