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培育該放寬還是改革?從教師荒看台灣教育制度的兩難

台灣的教育體系長期以「高標準的師資培育制度」聞名。從大學修習教育學程、通過教師資格檢定(教檢),到參加教師甄試(教甄)取得正式教職,整個過程嚴謹而冗長,旨在確保教師具備專業訓練與教育素養。

然而,這套制度如今卻出現一種非常奇特的「矛盾」——「師資過剩」與「教師荒」並存。這種極端對比揭示了教育人力分配的長期失衡,也引發社會對師資培育制度的質疑。

面對現實困境,有人主張放寬教甄條件,讓更多具教學能力的人投入教育現場;也有人主張廢除師培制度,讓市場自行調節。然而,當「解決缺師」與「維護品質」形成拉鋸,台灣教育該如何取捨?在討論改革前,或許應先回到根本——在台灣,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究竟得經歷哪些關卡?

 

在台灣要如何成為老師?從大學課程到教師資格

成為老師的路徑,是一條長期且高度制度化的過程。台灣的師資培育制度主要由教育部規範,目的在於確保教師具備專業知識與教育倫理。

一、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想當老師,首先要在大學階段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俗稱「教育學程」或「教程」。

這些課程包含:

1.教育原理與制度

2.教育心理學

3.教學方法與班級經營

4.教育哲學、法規與輔導理論

若就讀的是師範體系(如台師大、彰師大、高師大),這些課程通常是主修的一部分;而一般大學學生若想取得教師資格,通常需額外修習教育學程並通過甄選。

 

二、完成教育實習

修完學程後,學生必須進入國中、小或高中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教育實習。實習分為「教學實習」與「導師實習」,目的是讓準教師熟悉課堂經營與學生輔導。

 

三、參加教師資格檢定(教檢)

完成師培與實習後,便可報考「教師資格檢定考試」。這是教育部統一舉辦的國家級考試,考科包含教育原理、心理學、測驗評量與教育法規等。通過後,教育部會核發「教師資格合格證書」,即所謂的「教師證」。

不過,即便有了「教師證」,也不代表就能馬上成為教師,這些持有教師證,但尚未能夠進入學校就職的人們,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流浪教師」。

 

各教育階段的師資培育與任用資格

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資格要求並不相同,學歷與專業條件也有差異。隨著教育層級提升,教師所需的專業能力與學術訓練門檻也愈高,反映出台灣師資制度的層次化設計。

師資培育│國小與國中教師

國小與國中教師屬於中等以下學校教育人員,最具代表性也最嚴謹。想成為國中小老師,必須是中華民國國民,並畢業於教育部認可的師資培育大學,或在一般大學修習完教育學程。

完成課程後,學生需進行教育實習,通常為期半年至一年,實際到學校擔任實習教師,學習教學、導師輔導與行政工作。通過實習後,考生必須參加教師資格檢定(教檢),取得教育部核發的教師證,才具備參加各縣市教師甄試(教甄)的資格。錄取後須經過一年試用與考核,合格者方能成為正式教師。

 

師資培育│高中職教師

高中與高職教師屬於中等教育體系,資格要求比國中小更高。教師必須具備大學或研究所學歷,並完成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與教育實習,之後通過中等學校教師資格檢定。持證後方可參加教甄考試。

在專業上,普通科教師強調學科知識深度,例如國文、英文、數學或歷史等;而職業類科教師則重視實務能力與專業證照,例如設計、商業管理、汽修或餐飲等領域。這類教師除了教育專業外,也需具備業界實作與技術經驗,才能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

 

師資培育│大學教師

大學教師的任用制度與中小學完全不同,屬於《大學法》與各校規章所管理的高等教育體系。一般而言,任教者需具備碩士以上學歷,研究型大學多以博士學位為基本條件。

申請大學教職者須經校方推薦,再由教育部進行資格審定,通過後取得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教授等級的資格。大學教師的評量重點在學術研究、論文發表與產學成果,而非傳統的師資培育背景,因此更接近「學術專家」的角色。

 

教檢與教甄的差異:資格 VS 職位

在台灣,成為正式教師並不只是單純的考試錄取,而是必須依序通過兩道嚴格的篩選程序——教師資格檢定(教檢)與教師甄試(教甄)。這兩個名詞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其實代表著完全不同的階段與目的。教檢是「取得教師資格」的國家考試,而教甄則是「獲得實際教職」的錄取程序。要真正走進教室、成為正式教師,兩者缺一不可。

教檢:取得教師資格的國家考試

所謂「教檢」,全名為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由教育部統一辦理,是判斷考生是否具備教師專業能力的關鍵門檻。報考者必須先完成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與教育實習,也就是俗稱的「修教程」與「到學校實習」。考試內容涵蓋教育原理、心理學、法規與教學倫理,重點在於評估教師對教育理論與教學理念的理解與應用。

通過教檢後,考生可取得教育部核發的「教師資格合格證書」,並申請教師證。這代表具備合法教師資格,但尚未獲得實際職位。簡言之,教檢決定你「能不能當老師」,確保進入教育現場者皆具備基本專業與素養。

 

教甄:取得教職的錄取考試

若說教檢是「取得執照」,那教甄便是「找到工作」。教師甄試(教甄)由各縣市教育局或學校舉辦,從通過教檢的合格師資中挑選適任者,只有持教師證的人才能報考。考試內容比教檢更實務導向,除了筆試外,還包含口試、試教與教育理念面談,用以評估教師的教學表現與班級經營能力。

錄取者多以代理或試用身分任教,經一年考核合格後才能正式編入體制。簡言之,教檢驗證你是否具備教育專業,教甄則決定你能否進入校園任教——前者給資格,後者給職位。

 

沒有教師證,也能當老師嗎?

理論上,在台灣沒有教師證就不能被正式任用為教師。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與《教師法》規定,所有正式教師都必須持有教育部核發的教師證。不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絕對。由於各地學校人力需求不均,教育現場仍保有一定的彈性任用空間,讓無教師證者也有機會暫時進入校園教學。

代理老師與代課老師制度

當學校出現臨時師資缺額,例如教師請產假、留職停薪或升遷調動時,會開出「代理教師」或「代課教師」職缺。原則上仍優先錄取持有教師證者,但若第一次招考(俗稱「一招」)後仍無人報名,教育局會再舉行「二招」或「三招」,並在必要時放寬條件,開放無教師證者應考。

這類聘任屬短期契約,聘期多為一學期或一學年。雖然代理與代課老師能實際授課、帶班,甚至參與校務會議,但身分仍屬臨時人員,不具年資、退休與升遷保障。對教育局而言,這是一種應急措施;對想投身教育的年輕人而言,則是累積教學經驗、了解校園運作的入門途徑。

 

技術與藝術專業教師

除了中小學的臨時缺師外,在高中職與大專院校階段,也存在另一類無需教師證的任用情形。部分學校為開設具專業性或技術性的課程,如烘焙、音樂、攝影、設計或表演等,會聘請具業界經驗或專業證照者擔任「兼任講師」或「技術指導教師」。

這類教師的價值在於傳授實務經驗而非教育理論,因此教育部允許以專業資格取代師資證照。雖未受正式師培,他們往往能帶來產業實務與創新教學方法,成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重要橋樑。

整體而言,雖然台灣教育制度對正式教師資格要求嚴格,但實際運作仍保有彈性。無教師證者可透過代理、代課或專業教學進入校園,多屬短期與補充性角色。這樣的制度在維持教育品質的同時,也兼顧了人力調度的彈性,成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折衷。

 

台灣教師荒的現況與原因

儘管台灣的師資培育制度以嚴謹著稱,近年卻出現矛盾現象——都會教師過剩、偏鄉卻嚴重缺師。這種兩極化情況被稱為「教師荒」。在都市,一個缺額常吸引上千人報考、錄取率不到2%;而偏遠地區的學校每學期仍苦尋不到合格教師,導致教育品質與學習機會落差擴大。

造成教師荒的原因並非單一,而是多重結構問題交織所致。首先是城鄉差距擴大。偏鄉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困、資源不足,使年輕教師留任意願低,即使錄取也常短期離職。其次,少子化衝擊使學生減少、學校縮班,正式缺額逐年下降,形成「培育過剩、聘任不足」的惡性循環。

此外,師資供需失衡亦加劇問題。每年上千人通過教檢,但實際職缺僅佔少數,導致大量具教師證的「流浪教師」,但聘任制度卻日趨僵化,教甄由各縣市獨立辦理、缺乏統一調配,跨區流動困難;退休年限延後與編制受限,也讓新進教師越來越難以進入體制。

根據教育部統計,部分縣市偏鄉學校每學期仍需多次補招,若仍無合格教師願應徵,只能開放無教師證者填補缺口。教師荒不只是人力問題,更是制度失衡與政策延宕的結果。

 

放寬教甄或廢除師培,能解決教師荒嗎?

「要不要放寬師資門檻?」這個問題已是教育界爭論多年的焦點。偏鄉長期缺師、年輕教師難進體制,使部分學者與地方政府認為師培制度過於僵化,門檻高又缺乏彈性;但反對者則警告,若貿然放寬,恐動搖教育品質與教師專業,這場辯論幾乎觸及教育的核心價值。

 

贊成者觀點:彈性用人,讓更多人能教書

支持改革者認為,問題不在「沒人想教」,而是「想教的人進不來」。偏鄉缺師已成常態,應開放更多具專業背景與教學潛力的人進入學校,例如理工、藝術或技術領域人才。他們主張放寬教甄資格、降低門檻,讓非師培出身者能經短期培訓或實習後任教。這樣的彈性制度被視為可暫時舒緩偏鄉缺師的解決方案。

 

反對者觀點:專業師資是教育品質的根基

反對者強調,教師不只是替學生「上課」而已,更要懂教育心理與班級經營。若削弱師培制度,將讓「誰都能教」的情況出現,最終導致教育品質參差不齊。師培不只是資格訓練,更是專業倫理與教育理念的養成過程。也就是說,真正該改革的,是師資配置與考選制度,而非放寬專業要求。

 

折衷方案:多元師資與偏鄉誘因

在兩派爭論之間,教育部提出折衷方案:開放一般大學設教育學程、提供偏鄉教師住宿與薪資補助,並推動在職進修制度,讓非師培背景者經訓練後也可轉任教師。這樣既維持專業門檻,又能增加人力來源。

長遠來看,關鍵不在「廢除師培」,而是讓制度更開放、更貼近教育現場。當專業與彈性能共存,才有機會能夠真正走出「教師荒」的困境。

 

師資改革的關鍵在「專業」與「彈性」之間

曾經,台灣的師資培育制度曾是亞洲教育的典範,象徵專業與制度的成功。然而,隨著教育環境變遷,這套體系也走到改革的十字路口。「放寬」能補足人力卻恐稀釋品質;「堅守」能維持專業卻缺乏彈性,兩者之間的平衡成了最棘手的課題。

當師資培育能兼顧專業與社會需求,教師荒將不再是危機,而是教育改革的契機——或許我們都該重新思考,什麼樣的老師,能帶給下一代真正的學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