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申請入學爭議頻傳,隨著高中生學習歷程造假到科展作品抄襲等事件接連爆出,引發社會對「多元入學」公平性的強烈質疑。與此同時,強調單純分數競爭的「分科測驗」制度,則被不少人認為是「更公平、回歸本質」的升學方式。
但這樣的認知真實嗎?多元入學究竟是協助學生多元發展的助力,還是特權階級的升學捷徑?分科測驗又是否真的能讓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本文將從不同角度深入解析。
108課綱施行後,大學入學方式分為兩大主軸:「學測+申請入學」與「分科測驗+分發入學」。兩者在制度設計上有明顯差異,不僅考科內容不同,對學生的準備方向與所需資源也有不同的要求與期待。
自108課綱上路以來,台灣高中教育推動學生建立「學習歷程檔案」,並在大學申請入學制度中強調多元表現。透過課堂外的成果、比賽、社團參與與反思紀錄等,學生能展現自己的特質與潛力,跳脫以往僅憑考試分數決勝負的單一路徑。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不同資質與興趣的學生,都能有發光發熱的舞台。
與多元入學並行的「分科測驗」(原指考),則著重在特定學科的成績,適用於第一階段未錄取或直接選擇此途徑的考生。學生只需準備自己有把握的科目參加考試,學測成績部分也納入計算,是傳統認知中「最講求公平與成績」的升學方式。
學習歷程制度的初衷是希望打破分數主義,但實際運作下卻面臨壓力與誠信爭議的雙重挑戰。不僅影響學生的升學規劃,也動搖整體制度的公信力。
對許多學生來說,學習歷程提供了展現多元表現與個人特質的機會。擅長口語表達、社會參與、專題研究等方面的學生,有機會透過備審資料與面試脫穎而出,不再被一試定生死。
然而,學習歷程製作的壓力與技術門檻,也讓不少學生與家長苦不堪言。2025年連環爆出的學習歷程造假事件——包括誤植為「最佳辯士」、科展抄襲指導教授論文等案例——不僅重創公平形象,也讓人質疑現行制度是否真的能確保誠信與機會均等。
部分網友甚至批評:「學習歷程是給有資源、有背景的人走後門的工具」,弱勢學生反而在第二階段難以與權貴子弟競爭,呼籲回歸聯考或提升審查公信力。
儘管社會普遍認為分科測驗較公平,但許多教育研究卻顯示出相反的趨勢,指出多元入學制度其實才更有利於弱勢學生,是真正有助於打破教育階級複製的入學管道。
根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21年第10卷第4期》整理的研究結果:
「近年來許多實徵研究顯示,多元入學方式比起傳統的聯考其實更有利於弱勢族群,家庭年收入等背景因素對學生多元入學機會沒有顯著影響;而過去聯考制度要考上好大學反而與其背景變項有較密切的關聯,顯示一般人認為的聯考制度較為公平,較有利於經濟不利的學生,此一概念其實是源於聯考形式上的公平性被過度強調,社會文化在心理層面上過於崇拜科舉制度,而未能以實證的精神看待新的考招制度成效。」
換句話說,「分數導向」的公平只是表面,真正能讓弱勢翻身的,應仍是讓學生能展現潛能與多元能力的制度設計。
不過,多元入學遭質疑也不是空穴來風,以今年度幾個爭議為例,若不是被爆料,校方根本無從得知資料真實性。
要讓多元入學重拾公信力,關鍵在於查核機制與制度配套,必須強化學習歷程查核,避免制度被濫用。否則制度再理想,也會淪為讓人質疑的「假公平」。
今年的造假事件凸顯出一個急迫問題:學習歷程的真偽查核仍存在重大缺口。教師團體與專家已建議,對於學習歷程以及面試資料,未來應:
1.在簡章明定「即使錄取仍可撤銷資格」
2.建立電子化資料比對與初步審查機制
3.將招生策略中心提升至一級單位,擴充人力與責任層級
這些配套若能落實,將有助於學習歷程回歸其初衷——展現學生多元能力,而非變成門面工程或走後門的舞台,否則人人都可「花錢」寫一份表面漂亮但內容不一定真實的學習資料了。
不論是多元入學還是分科測驗,制度的設計目的都是為了「適才適所」,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但公平性並非來自制度的形式,而是來自執行的細節與查核的嚴謹。
與其回到聯考時代的懷舊幻想泡沫,我們更應該正視當前制度的缺陷,強化公平機制、修補制度的不足層面,才能真正打造一個不論出身、都能憑本事改變命運的升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