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到老師不是新聞 下一步該怎麼辦?

全國國中小代理教師仍有數百名缺額,雖透過臨時調度、退休師回任等措施勉強止血,但結構性問題愈發明顯。

開學將至,台灣中小學「教師荒」再度浮上檯面。根據教育部近期盤點,全國國中小代理教師仍有數百名缺額,雖透過臨時調度、退休師回任等措施勉強止血,但結構性問題愈發明顯。缺師已不只是新聞,而是台灣教育未來三年必須面對的核心挑戰。

缺口將固化 問題不止於「人數不足」

目前缺口最嚴重的科目集中在自然科學、資訊、特教及英語,加上偏鄉與都會高房價地區,形成「結構性缺師」。專家警告,若無制度性改革,未來缺口將固化,導致課程品質下降、實驗課與分組教學被壓縮,進一步影響學生學習權益。

國際數據也凸顯這個趨勢。UNESCO 估計,到 2030 年全球中小學將短缺 4400 萬名教師,OECD 調查則顯示,近五成校長認為「教師不足已影響教學」。台灣只是全球教師荒中的縮影。

世界怎麼做?五大方向值得借鏡

一、提高招募吸引力

紐西蘭針對海外教師提供最高新台幣 20 萬元的遷移補助,並允許專業人士以「有限授課權」跨域轉入。美國則將教師納入註冊學徒制,讓大學生能帶薪受訓並直接進入學校任教。

二、留任激勵與差異化待遇

英國針對數理科教師提供每年高達 6 千英鎊的留任獎金,新加坡則全面調升教師薪資 5–10%,並設計長期留任計畫,鎖定入職前五年的關鍵流失期。

三、降低生活壓力

加州、夏威夷推出教師專屬社宅,荷蘭部分城市則實驗「四天學週」因應短缺。這些措施雖有爭議,但提醒各國:若都會生活成本無解,招募難題將持續惡化。

四、強化在職培育

美國的「教師住校培育」計畫證實能提高五年留任率,學校與大學共同培育新進教師,讓教學現場與培訓環節緊密結合。

五、減輕教師負擔

英國公布「行政不得由教師負責清單」,計畫三年內每週減少五小時行政工作;日本則修法提高加班補貼並設定減量目標。國際共識是:若不能減負,再高的待遇也難留住人。

政府與產業的角色

教育缺師不是單一部會能解決的問題。住房需要與國土、住都單位協作;在職培育與產業人才轉任,需要中央各部會合作;而差異化待遇與留任金,則需要財政支援與立法保障。

產業界同樣關切。尤其半導體、AI、綠能等新興領域,學校能否培育出足夠的數理科技人才,與基礎教育的師資穩定度直接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