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霧峰區農會今(10/3)舉辦《114年臺中市菇農菇事—行銷暨永續淨零推廣計畫》壓軸永續講座「智慧化菇類生產與淨零永續發展」,由行政院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石信德老師主講。講座從真菌歷史談到臺灣菇業沿革,再延伸至AI時代的智慧生產,帶領大眾看見菇類如何成為串連環境、產業與生活的關鍵節點。
活動由臺中市政府農業局指導、行政院農業部中部地區農糧分署協辦,當日劉仕弘股長、劉信良科長出席與會。石信德老師分享對考古的熱愛,指出真菌在地球循環中扮演「清道夫」角色,並回顧臺灣菇業發展歷程:洋菇曾是臺灣外銷明星,被譽為早期農業的「護國神山」,帶動農村經濟;隨技術精進與市場變化,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等多元品項崛起,形成具韌性的產業結構。
為強化學習體驗,石老師現場展示杏鮑菇栽培實體與菌菇小盆栽,示範菌絲體如何將農林副產物「長」成可分解、低碳的新材料;並說明以溫溼度、二氧化碳與通風為核心的智慧環控與資料紀錄,能讓生產更穩定、省能、好管理,是面對氣候風險的重要工具。
石老師強調,銷售與市場策略同樣關鍵,必須透過產銷履歷與友善標章建立信任,結合在地導覽、校園合作與親子體驗將知識化為故事,再透過數位內容與品牌行銷,拓展優質產品的能見度。
全球菇業已逐步導入AI影像辨識、環控自動化、異常預警與供應鏈數據化。石老師指出,臺灣擁有感測與資通產業優勢,只要以中小型場域組成示範網,就能以務實成本累積資料與模型,推動產業升級。他並引用真菌專家 Paul Stamets 的觀點,歸納真菌在環境淨化、生物防治、醫療保健、土壤與碳管理、替代材料、食物與生計等六大潛力,呼籲以在地案例落實國際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教學、可擴散的臺灣模式。
霧峰區農會表示,從「森林裡的一朵菇」到「智慧化的菇房系統」,系列活動串連歷史、科技、教育與產業。未來將持續媒合學校、社區與產業夥伴,擴大示範場域與在地合作,讓循環更落地、減碳更有效,為土地創造更好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