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青桐林、探訪萬豐步道 霧峰農會「菇農菇事」戶外體驗課程展開

學員低頭專注拍攝落葉層菇類,透過鏡頭捕捉自然的細節。

臺中市霧峰區農會推動的《114年度菇農菇事行銷暨永續淨零推廣計畫》,第三場戶外體驗課程於927日(六)舉行。本次活動帶領30位學員,前往霧峰區青桐林生態園區萬豐環山步道,在專家引導下,觀察森林中的真菌世界,體會自然的奧妙與生態的珍貴。

小朋友也能懂的「森林教室」

這一天,學員們走進綠意盎然的青桐林,在落葉、枯木和潮濕的土壤中,發現了許多不同樣貌的菇類。有的像小傘、有的成叢生長,每一朵都有自己的位置與任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真菌學門陳哲志博士耐心解說,告訴大家菇類不只是「好吃的食材」,更是森林的清道夫,能分解落葉、幫助土地吸收養分,讓樹木和其他植物能繼續生長。

陳哲志博士帶領大家於步道旁實地觀察真菌,學員熱烈記錄與提問。

萬豐步道 低海拔菇類的自然教室

接著,大家來到萬豐環山步道。這裡的環境更接近原始生態,沿途可以看見低海拔森林特有的菌菇種類。雖然不像高山一樣壯闊,但這裡的菇類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提醒大家自然就在身邊。學員們一邊拍照、一邊比對特徵,實際體會「觀察、紀錄、學習」的樂趣。

從小朋友到成年人 跨齡共學的永續實踐

本次活動共有來自宜蘭、桃園、苗栗、彰化、台北、新北、高雄與台東等地的民眾參加。其中最年輕的學員就讀國小六年級的江同學。她和母親與成年學員們一起彎下腰,仔細觀察腳邊的小菇,展現了「跨齡共學」的精神。這樣的畫面,不僅讓自然教育向下扎根,也讓更多人看見親子、跨世代一起守護環境的可能。

學員低頭專注拍攝落葉層菇類,透過鏡頭捕捉自然的細節。

一朵菇的力量 串起自然與永續

儘管近日天氣偶有不穩,學員們仍熱情參與,從青桐林到萬豐步道,每一步都用眼睛觀察、用心感受。霧峰區農會表示,「菇農菇事」不只是認識菇類,更是把環境教育、食農理念和永續行動帶入大家的生活。從一朵小小的菇開始,我們學會尊重土地、珍惜資源,這正是推動SDGs永續發展最生活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