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試驗所130週年所慶啟動——「農業創新 科技領航」揭示下一個十年研發路徑

農試所130週年活動大會合影 農業部陳駿季部長(中)、農試所 王仕賢所長(右8)、中興大學 詹富智校長(左6)以及中央地方長官貴賓。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今(22)日舉辦創所130週年所慶開幕式,以年度主題「農業創新 科技領航」串聯展場與互動活動,系統呈現我國在育種、智慧感測、採後冷鏈、永續與淨零等面向的研發脈絡與應用成果。農業部長陳駿季、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詹富智與各級農政、地方團隊出席,一同見證科研從實驗室走向田間與市場的路徑。

農業試驗所長王仕賢表示,130年來農試所以科學方法回應時代難題,如今農業「不只是延續,更要開創創新」。他以高通量表型體、光譜偵測、AI決策與冷鏈最佳化為例,強調把「看得見的科研」轉化為「農民用得上的工具」,讓決策更即時、風險更可控、品質更穩定。

部長陳駿季致詞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糧安與淨零轉型,未來關鍵在把資料與技術變成行動:耐熱抗病育種要更快、病蟲監測要更準、採後處理與冷鏈要更穩。他強調,將透過跨部會與在地合作,持續支持示範場域與技術落地,「以科技領航,把風險轉為韌性,把品質與效率轉為競爭力。」

詹富智校長談到,學研與研究院所將以聯合課程、示範基地與產業鏈結培養「既懂科學、也懂產業」的人才,讓創新不僅能發表,更能被使用、可擴散。

「百卅農研迷宮」展區回顧臺灣農業科研歷程。

本次所慶設置八大區,重點如下:
一、「百卅農研迷宮」以時間軸回顧自1895年以來的制度演進與研究任務,說明臺灣如何以科學解題。
二、「20大科研亮點」整合五大群組:

  1. 育種×種原:耐熱抗病水稻、番茄與百香果韌性強化、文心蘭參與式育種與平地蜜桃技術;
  2. 智慧感測×生產安全:高通量表型體、光譜病害偵測、農地健康數位監測、重金屬風險把關;
  3. 冷鏈×採後技術:頂吸式預冷、花果品質維持、鳳梨外銷處理監測、香菇全鏈結技術;
  4. 永續×碳管理:長期生態研究、土壤修復、「千分之四」倡議、產品碳足跡盤查;
  5. 防災×國際×農民支持:氣候風險預警與決策工具、跨國科研合作、技術轉移與輔導服務。
    三、水資源研究展區聚焦節水灌溉與調適策略。
    四、農業創生市集將研究成果導入品牌、地方產業鏈與異業合作。
    五、農粉共學手作區、昆蟲館解謎與土壤館小學堂,以DIY與互動展提升科普理解。
    六、「4 Seasons For TARI」以春水田、夏彩葉稻、秋甘藷、冬花海呈現「田區即實驗室」的研究環境。
農業創生市集與研究應用攤位。

活動以「技術如何被看見並被使用」為主軸:從資料量測、田間示範到產業連結,展出具體工具、流程與案例,提供教育現場、業者與在地社群參考。後續展區將依主辦單位公告持續對外開放,相關單位與民眾可據以了解並評估技術在課程、產業或社區場域中的應用可能。

農粉共學手作區,親子體驗農業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