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清水區東山國小於11月11日與清水區初綠農場及清水區農會攜手舉辦「清水好美幸福稻來 包進心意的菜香」食農教育行程,由老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田野,親自觀察蔬果生長、學習採收技巧,並深入體驗傳統米食文化的魅力。活動於上午九點在初綠農場展開,學生們在青農張毓中的帶領下參與「農田小學堂」,透過實地觀察了解農作物在不同季節的成長樣貌,同時認識平日餐桌上蔬菜背後的栽培過程。隨後的蔬果營養開講,讓孩子們以生活化方式更加理解食材來源,逐步建立珍惜食物、感謝大地的正向態度。在張毓中的示範與指導下,學生們開始練習採摘技巧,親手採收一顆顆飽滿的高麗菜,收穫滿滿。
接著,清水區農會安排學生前往「黃金稻穗館」導覽並參與互動式多媒體遊戲,以生動方式讓學生理解稻米的生長循環、品種差異與在地稻米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體驗課程,就是「碾米」與「搗麻糬」。在一步步的操作中,孩子們將稻穀加工成白米,親眼看見每一道變化;在搗麻糬體驗中,孩子們更是興奮投入,合力敲打糯米、搓揉成形,再搭配傳統風味品嚐,體會從產地到口中的完整飲食旅程。
東山國小校長王彩純表示,此次計畫不只是「看見農業」,更是「感受土地」。孩子們藉由親手參與,不僅體會農民的辛勞,也對每一口食物增添更多尊重。讓學生踏上田野、親手實作,再到品嚐成品,能真切理解食物來源,培養愛物惜食與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家長會副會長王政倫也指出,在地食材不僅是料理,更承載文化、情感與土地記憶。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食農課程,期望讓更多孩子從農田找到驕傲,從餐桌學會感恩,為地方農業增添力量,為生活教育扎下根基。
學生黃彥翔分享,原來看似簡單的採菜,需要觀察葉片、掌握成熟度並以正確方式下刀,才能避免傷害植株。學生林博正說,以前只覺得吃飯是每日例行,如今才理解一粒米背後是繁複農事的累積。而楊冠翊則開心表示,回家後想幫忙家人下廚,因為親手採收與製作讓食物變得更珍貴、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