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30)日公布114年度國家產學大師獎得獎名單,為獎勵技專校院教師在產學合作與技術人才培育上的傑出表現,並表揚成果足堪典範者。今年共有兩位教師獲此殊榮,分別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黃炳照教授(工程領域)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李達生教授(工程領域)。
國家產學大師獎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經濟部、產業界及全國技專校院依據「工程」、「電資」、「人文、設計、藝術」、「商管及民生」、「農業科學、生技及護理」等五大領域推薦教師,並由產官學界組成評選小組,嚴謹審查被推薦者近十年的產學合作計畫、專利與技術移轉成果,同時重視其在專業技術人才培育上的貢獻,最終選出研發成果具原創性與前瞻性、並致力培養技術人才的教師典範。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黃炳照教授長年投入電池與氫能燃料電池材料研究,率先提出「無陽極鋰電池」概念,成功開發兼具高能量密度、低成本與高安全性的電池技術,其能量密度更達現有鋰離子電池的兩倍,並發表約七十篇相關論文,奠定國際領先地位。同時,他也研發高值化產氫電解技術,將產氫所需電力降至傳統的三分之一,降低成本並促進綠氫應用於零排放燃料電池與工業製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綠氫產業可行性。近十年間,黃教授主持三十八件產學合作案,合作企業涵蓋台塑、鴻海、中鋼、友達、明基、光寶等國內主要能源與科技產業,計畫經費近億元,累積五十九件發明專利,技術轉移簽約金額超過四千四百萬元,對推動產學合作貢獻卓著。
黃教授不僅專注於電化學界面科學與能源材料研究,亦將成果融入教學,透過實驗課程培養學生理論與應用分析能力,並根據學習狀況改進教學。他長期培育國內電化學能源領域專業人才,鼓勵學生參與課程、研討會及競賽提升專業競爭力。此外,他積極推動臺德電池長期合作計畫,與德國Martin Winter教授及國內學者共同聯結三十餘研究單位,建立國際電池研究合作典範,深化技術輸出與雙邊交流,對我國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李達生教授的研究主軸為「節能減碳智慧化與AI導入」,將控制理論、資料科學與AI演算法應用於冷凍空調節能、儲能、智慧建築能源管理及高耗能工業製程中。其開發的AI智慧燃燒控制技術已導入宜蘭焚化廠,運用AI分析垃圾熱值與清運稽核,有效控管進廠品質,提升燃燒穩定與發電效能,減少廢氣排放,讓焚化效能提升至九十二%,該廠更榮獲環境部全國焚化廠查核評鑑特優獎。李教授近十年主持五十五件產學合作案,簽約金額近三億元,技術移轉金額逾千萬元,成果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
在人才培育方面,李教授指導學生遍布能源科技、冷凍空調、智慧建築、資通訊及綠色製造等領域,並將AI導入能源系統主題融入課程,讓學生依興趣選擇AI模型建構、資料處理與控制模組設計等方向,實踐AI節能理念。他指導的學生團隊近十年來屢獲佳績,共贏得二十一項全國競賽獎項,包括2024年「Trade Like a Pro模擬交易競賽」第3名、2022年「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銀牌及2020年「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最佳特別獎,展現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的豐碩成果。
國家產學大師獎自創設以來已邁入第八屆,教育部期望藉此獎項鼓勵更多技專校院教師投身專業技術研發,促進各領域產業發展,同時深耕技術人才培育,傳承實務精神。教育部也鼓勵各校邀請得獎教師分享經驗,推廣產學合作典範,落實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核心價值,讓「大師精神」得以持續傳承,成為師生學習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