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不只是磚瓦建築,更是承載時代記憶的珍貴物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6月30日)在嘉義市國定古蹟──嘉義城隍廟,辦理「文化資產防災演練」,首次整合古蹟建築與廟內古物搶救流程,打造全方位文化防災應變模式,展現跨領域合作的文化保存行動力。
本次演練模擬鄰近建物「金香舖」發生火警,火勢可能蔓延至古蹟本體。情境一啟動,現場人員即刻通報、啟動警報並初期滅火,隨即成立臨時指揮中心,分組進行人員疏散、火場控制與古物搶救。包括「嘉義城隍神轎」、「諸羅知縣周鍾瑄畫像」、「城隍爺神像」等重要文物依預定流程定位、包裝並安全撤離,後續也模擬災後清點與區域封鎖作業,流程緊湊,實戰感十足。
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表示,這是文化資產局首次將古蹟與古物的搶救納入同一套演練流程中,從事前預警、災中應變到災後復原全面整合,不僅提升地方文資單位的應對能力,也建立跨領域合作的標竿模式。他也強調,未來將持續針對各地文化資產特色推動區域性防災演練,強化文化保存的即時應變與長期韌性。
嘉義城隍廟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至今超過三百年,廟內所保存的八件古物更是文資重點,尤以2018年指定的重要古物「嘉義城隍神轎」最具歷史與信仰意義。文化資產局指出,文化保存不應只聚焦於建築外觀,內部承載記憶的物件同樣關鍵,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此次演練也強化了「人退、物救」並行的實作流程。
此次演練規劃三大主題:「古蹟的日常維護與災害應變」、「古物的緊急處理與包裝流程」、「現地模擬搶救演練」,由嘉義城隍廟組成前線指揮中心,依據「通報、疏散、滅火、文物搶救、安全控管」五大步驟進行完整操作。現場也邀請馬來西亞世界文化遺產檳城龍山堂邱公司副主席Khoo Lean Huat及專業古蹟建築師黃木錦前來觀摩,深化國際與專業交流。
文化資產不只是歷史的象徵,更是全民的共同記憶。文化資產局透過這場「愛屋及物」的演練,將防災轉化為保存文化的具體行動,讓文化在災難面前也能穩健前行、不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