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防疫全面升級 從邊境到校園,守護每一口安心豬肉

學校午餐廚房人員依標準流程備餐,確認食材來源與烹調溫度,確保學生每日餐食安全。

近期非洲豬瘟(ASF)防疫再度成為焦點。專家強調,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食用合法檢驗合格的豬肉並不會影響健康,真正的風險來自受污染肉品或廚餘流入養豬場,恐造成嚴重損失。為守住台灣豬產業與民生穩定,政府與社會正從邊境、供應鏈、校園與家庭四大面向同步強化防護。

非洲豬瘟是一種只感染家豬與野豬的高致死性傳染病。病毒具高度耐熱與耐冷特性,能在冷凍、乾燥或部分加工肉品中長期存活,因此「人帶肉入境」與「廚餘餵豬」成為最大防疫破口。需再次強調,這並非人畜共通疾病。

政府多管齊下防堵病毒:入境旅客與國際包裹嚴查肉製品,違規攜帶或寄送者將面臨重罰;養豬場加強場區消毒、車輛人員分流,禁止廚餘餵豬;肉品供應鏈全面追溯,若出現疑慮即刻通報、下架回收。

校園午餐部分,全國已建立統一安全指引:使用國產可追溯的豬肉,認明「國產豬」及三章一Q或TAP驗證標章;現場驗收批號與溫度,生熟分區、刀具分色;烹調中心溫度須達75°C以上並維持至少30秒,留樣保存48小時,並公開菜單與來源資訊。

民眾日常生活也能從自身做起:不帶、不收、不寄任何國外肉品入境;購買豬肉或加工製品時確認標示與產地;餐餘不餵豬、外食打包妥善保存;接待外籍親友時主動提醒「肉品不能帶」。若家中有人進出畜牧場,務必更衣消毒、保持車輛清潔;發現疑似疫情立即通報。

孩子在校的午餐均依規定進行食材驗收、溫度控管與留樣稽核,一旦出現風險,校方將啟動通報、下架與調查機制。家長可透過學校公告了解資訊,理性關心並共同守護安全。

家庭選購與烹調也應遵守同樣原則,避免交叉污染,確保餐桌安全。

非洲豬瘟一旦進入國內,不僅衝擊農民與產業,也會波及肉品供應與物價。守住防線,必須全民合作:政府嚴管、學校守則、家庭自律,共同落實「非洲豬瘟不感染人」「肉品不入境」「餐餘不餵豬」三大原則,才能讓孩子吃得安心、產業穩定、社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