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前瞻研討會聚焦「共融思維」 三大趨勢描繪台灣教育治理新未來

暨大教育前瞻研討會部長級陣容齊聚一堂,暨大教務長楊振昇(前排左起)、前教育部司長張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與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於11月15日共同舉辦「第14屆教育政策與行政前瞻研討會-共融思維·領導前行」。本屆研討會核心聚焦在全球少子化、AI科技變革與人才培育模式翻轉等重大挑戰下,教育治理該如何轉型,並以「共融」為概念主軸,串聯中央政策、地方治理與學校現場,打造跨層級的教育對話平台。研討會共發表21篇論文,勾勒出台灣教育治理正朝向「多元、多聲、跨域」三大趨勢發展。

暨大校長武東星表示,共融思維對行政領導至關重要,但唯有搭配具體的進步指標,才能創造更大的共榮。本次研討會所提出的「共融思維」,被界定為在高度不確定性、異質性與資源有限的情境中,透過理解差異、協商治理與建立信任,推動教育永續發展的領導模式。

本屆研討會的21篇論文涵蓋教育創新、教育政策韌性、教學轉型與研究潛力四大面向。教育創新面向中,研究指出未來需同時整合跨域、科技與素養。例如張曉琪助理教授與張厤媗同學透過「阿根廷探戈 × AI素養」課程實驗發現,跨領域藝術活動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滿意度,更能實質提高學習成效與溝通能力。

在教育政策韌性部分,因應疫情與災害等突發「黑天鵝事件」,林松柏教授與林琬琪專任助理指出,學校治理必須告別過去的「例行行政」,轉向更具應變力的「高敏捷度決策」模式。至於教學轉型,研究聚焦制度如何支持教師能動性。在中小學教師普遍兼任行政的台灣教育現場,領導者能否設計出支持教師的制度與文化,已成為推動永續校務的重要指標。

此次研討會由前教育部長吳清基教授主持。前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案為例指出,共融並非妥協,而是理解各方脈絡後尋求最大公共利益。面對技職教育體系的結構性挑戰,前技職司長張國保批評教師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並強調技職教育的共融不等於齊頭式平等,而是應建立多元進路,讓學生能依興趣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方式。前教育部主秘陳明印也分享校長與行政主管應具備的重要關鍵素養。

整體而言,研討會成果揭示台灣教育治理正進入「多元、多聲、跨域」的新階段。面對比制度變化更快的學習需求,教育治理必須展現彈性。與會者一致認為,共融並非弱勢議題,而是關係整體教育系統是否健康運作的核心,教育永續更離不開共融領導,這將是未來改革的根本基礎。

暨大第14屆教育政策與行政前瞻研討會共發表二十一篇論文,成果揭示台灣教育治理「多元、多聲、跨域」的三大趨勢。

暨大教育前瞻研討會部長級陣容齊聚一堂,暨大教務長楊振昇(前排左起)、前教育部司長張國保、前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暨大校長武東星、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前教育部主秘陳明印、暨大副校長楊洲松、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理事長蔡金田等,與會人員合影。

暨大第14屆教育政策與行政前瞻研討會共發表二十一篇論文,成果揭示台灣教育治理正朝向「多元、多聲、跨域」三大趨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