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產銷履歷豆腐首度進駐校園午餐 惠文國小示範推動跨域合作

「產銷履歷國產豆腐進校園」啟動記者會農業部農糧署中區副分署長徐惠瑩(右4)、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專門委員委施愛燕(左4)、臺中市教育局專委員蔡亭孟(右2)、惠文國小校長洪誌敬(左2)與團膳單位代表及惠文學子們合影

臺中市南屯區惠文國小18日舉辦「產銷履歷國產豆腐進校園推廣記者會」,宣布將以臺中在地契作、具產銷履歷(TAP)認證的大豆製成板豆腐,正式導入學校午餐。惠文國小率先成為示範學校,並串連農業部農糧署(中區分署)、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合作社、團膳業者與師生共同參與,形塑「中央—地方—產業—學校」跨域合作平台。透過此模式,期望進一步擴大國產雜糧於校園午餐的使用量,從豆奶到板豆腐,從食安到減碳,全面落實「吃在地、食當季」的健康與永續理念。

會後師長們戴主廚帽、手套為學生分裝,呈現衛生與流程管理。

活動由主持人以「板豆腐與嫩豆腐的口感差異」開場,進而帶出優質植物性蛋白與多種微量營養素的重要性,並介紹如何辨識「TAP產銷履歷」及「三章一Q」等標章,讓學生能將日常餐盤視為教材,把午餐化為課堂的一部分。

蔡亭孟專委與學童對談,關心學生用餐。

農業部農糧署中區分署副分署長徐惠瑩表示,從「豆奶進校園」到「板豆腐上餐桌」,關鍵在於建立穩定的銷售端。她強調,目前推動的「大糧倉計畫」正在擴大國產雜糧種植並強化供應鏈,地方政府與學校率先採用,除了能兼顧學童的營養與健康外,也能提升農民收益,並吸引餐盒公會與團膳業者投入,進一步形成良性循環。

洪誌敬校長和林育霆會長與學童們同桌歡樂食用板豆腐料理與均衡菜色。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專門委員施愛燕指出,市府已推動「大豆治農聯盟」,結合合作社與社會企業模式,協助契作、驗證及加工,並加碼提供每公頃2,000元補助,以穩定銷售市場為目標,從採購到課程設計,協助學校逐步提升國產豆製品使用比例。

板豆腐料理、主菜與蔬菜、湯品。

惠文國小校長洪誌敬則強調,此次示範的重點在於將學校定位為開放協作的平台,持續與中央、地方及產業夥伴保持溝通,完善驗證與供應流程。未來將循序擴大國產豆製品在校園午餐的應用,並同步分享導入經驗與教學資源,讓食安、營養與永續不只是一場活動,而是校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